你有多久没有从路边小店听到潮剧传来的声音?
近日,一部以90年代潮汕生活为背景的本土电影《小鸽子的家》正在热映,把无数人拉回到久违的童年里。
昨天(27日),主创团队在汕头进行路演,和观众们一起分享关于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。
01.
用潮汕话,讲潮汕故事
从拍摄到上映历时七年
电影《小鸽子的家》,通过刻画热衷于养鸽子的少年吴凯、跟在吴凯屁股后面吵吵闹闹的弟弟、执着陶瓷研究多年的父亲、村里的“恶霸”同学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,将潮汕、童年、家庭、成长一系列元素串联起来,生动诠释朴实潮汕生活。
95%的潮汕方言对白,让整部影片更生活化,更亲近观众们,不时引起观众们的笑声。
据导演吴佳介绍,电影从拍摄到上映历时七年,片中的主角吴凯的扮演者刘煜凯如今也已经是17岁的小伙子了。
当时,仅有10岁的刘煜凯为了角色需要,在开拍前的一个月开始养鸽子,并按照导演的要求,每天亲自照料鸽子。
在和鸽子渐渐培养感情的过程中,他也逐渐让自己走进这个角色,成为这个角色。
路演中,导演吴佳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,片中父亲推销茶具的取景地点,往前走是潮州,往左拐是汕头,往右拐是揭阳。
——这种巧妙而用心的设计,让七年的付出和等待变得具象化。
正如导演所说,七年虽然很长,但“时间”可以让这件事情做得更好。
“对于很多人来说,潮汕话其实和粤语、英语、韩语等其他语言一样,都是听不懂的语言,”因此,导演吴佳认为,做电影“最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讲好”。
用心了,总会被看到。
即便是工作日的下午,昨天电影院里依旧坐了不少人,甚至有人带着儿子前来二刷,以表支持,导演吴佳一再表示很感谢,很感动。
路演之后,不少观众也纷纷主动要求与主创团队合影。
02.
电影情节巧编排
潮汕元素触情怀
信鸽一生只有一个家,即便被带到千里之外,它们依旧会飞越千山万水,回到家中。
潮汕人也一样。
逢年过节,游子返乡,高铁票一票难求;沧海桑田,年岁渐长,暮年盼落叶归根。
《小鸽子的家》用信鸽借喻眷恋家乡且勇于拼搏翱翔的潮汕人,又在影片最后借用信鸽“壮壮”展翅高飞踏上回家之路的视角,带我们俯瞰潮汕特色建筑群。
这又是电影中另一种巧妙的设计。
潮汕电影除了故事情节的设计,最受关注的,自然还有片中所暗藏的潮汕元素:
当吴凯走街串巷时,传来了声声潮剧和陈四文老先生讲古时抑扬顿挫的声音;
当母亲在拜老爷时,会把所有小孩喊出来,让他们也要诚心跪拜;
当信鸽“壮壮”受伤时,吴凯有样学样,独自到祠堂为“壮壮”求保佑;
…………
这些“很潮汕”的东西,不知从何时开始,正在慢慢消失。
导演吴佳希望,让电影成为“记录者”,使这些潮汕元素得以长存。
03.
电影要把故事讲好
潮汕文化一定会被世界看到
电影并不好做,方言电影更不好做。
路演现场,有观众提到票房、宣传的困难,对此,导演吴佳有自己的思考:
“我非常知道做这部电影的艰难,更何况是用方言。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做好,年轻人就能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去做这件事了。”
近年来,已有多部潮汕本土电影上线大荧幕,正在为潮汕电影事业努力的队伍逐渐壮大。
今年暑假,《小鸽子的家》和《夏雨来》两部潮汕电影的同时上映,更是史无前例。
“我一直认为,潮汕电影也可以是世界性的电影。所有人都努力,每个人在自己所在的位置把事情做好,潮汕文化就一定会被世界看到。”此番话音刚落,电影院便响起了掌声。
这几年我们看到,潮汕英歌舞走出国门,在马来西亚、法国、德国等国家一展风采;“英歌小女孩”庄恩琪多次被央视点名,并受邀赴新加坡表演,把英歌舞跳到了国外……
而潮汕电影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,让世界看到潮汕,就像导演吴佳,也正在将自己的愿景付诸行动。
据悉,《小鸽子的家》已连续斩获意大利巴勒莫独立国际电影节“最佳新导演奖”、莫斯科亚洲电影节“最佳亚洲导演奖”、瑞典国际电影节“最佳新晋导演奖”“最佳外语片”提名奖等9项国际奖项。
据导演吴佳透露,正在准备的下一部电影依旧会有潮汕元素。
《小鸽子的家》片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情节,譬如父对子的言传身教、子予父的反向“教育”,值得大家自己去发掘和思考。
在此也希望大家有空时可以走进电影院,一起支持《小鸽子的家》,支持潮汕电影!